首页> 动态> 详情

这是我们的新生!

2023-02-24 10:15:18 来源:掌上佳木斯

原标题:这是我们的新生!

2月14日早上6点,最后两针动员针剂注射到王红岩的体内,很快,熟悉的酸痛感从腰椎处一点一点地在体内蔓延开来。


(相关资料图)

痛,并快乐着,这是王红岩这四天半来最大的感受,“酸痛意味着造血干细胞在身体里面很活跃,活跃也就意味着这些细胞能够产生更大的能量去救助别人。”王红岩说,疼是真疼,但是相对于更外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生命来说,这些疼痛算不上什么。

“如果只是疼上几天就能救回一条生命,我觉得这非常值得。”说这句话的时候,王红岩平淡又自然,24岁的他,眼睛里是纯粹和诚恳,让人不自觉地肃然起敬。

王红岩是东风区晓云街道办机务社区的一名网格员。2023年元旦未过,王红岩便踏上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程。

“20岁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完成的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也就是那一次,我签下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意书。”王红岩说,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每年都会无偿献血,也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之一。“虽然我也搞不清楚什么是造血干细胞,但是妈妈告诉我,这些对于我来说可以再生的细胞,对于另外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确是莫大的奢求和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我觉得是一种荣光。”

2022年12月28日,王红岩接到了黑龙江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配型成功,如果还愿意捐献,希望他能够到哈尔滨进行体检。“好的,我愿意!”王红岩说,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为了这概率极低的配型成功,他还有一丝期待。

第一次体检,各项指标良好,只是体重略有超重,医生告诉王红岩,虽然不影响捐献,但是如果可以最好能减一减。回到家后,王红岩一边安排饮食,一边安排运动锻炼,一个月后,当王红岩到达黑龙江省血液肿瘤研究所准备捐献时,整整瘦了16斤。

因为手臂上的血管不明显,为了配合采集的速度,王红岩在大腿的股动脉上埋入了套管。2月15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王红岩完成了287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采集,他也成为了我省第158例、全国1467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几个小时后,北京的一家医院里,这些悬液被输送到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体内,带着王红岩的希望,带着爱,等待生命的奇迹。

17日下午4点,刚刚下了火车的王红岩出现在了机务社区的办公室内。社区主任柴娣萍看着面色还有些苍白、因为埋管走路还有些疼痛的王红岩,又气又心疼。“之前他去哈尔滨体检的事我们都不知道,这次是因为要请一周的假,我们一再追问他才说出原因。”柴娣萍告诉记者,为了让他好好休息恢复身体,街道办书记还多给他批了一周的假期,“这孩子,下了车连家都没回,直接就回社区来上班了,我们真是又担心,又有说不出的感动。”

在柴娣萍眼中,王红岩虽然年纪小,但一直踏实肯干。“2022年7月份到我们社区,当时正好体育场小区的网格员离开了,他便接管了那个小区。”

担心王红岩干不好,柴娣萍一直默默地观察。时间一长她发现,这个不爱说话的大男孩做起事情来十分认真,网格里的居民只要有事找到他,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居民,很快便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以至于在了解了王红岩家住的比较远,还有居民愿意无偿提供住房让他居住。

休息了两天,20日,王红岩又出现在了网格里,街道办的领导听说后,专程来探望他,“强制”他在家休息;一些听说他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居民拉住他嘘寒问暖,邀请他到家里吃饭要给他补补身体。王红岩还是腼腆地笑着,心中是满满的感动。

他一直照顾着的独居老人张大爷,看着一瘸一拐爬上6楼来看他的王红岩,老人眼含热泪。“去年疫情的时候,小王脚让钉子扎伤了,那时候社区缺人,为了给我送米送面,他硬是背着50来斤的东西,一瘸一拐地给我送来了。这一次因为惦记我,也不休息,又着急忙慌地来了……”老人哽咽地抚摸着王红岩的肩膀,千言万语道不尽感谢。

“以前,每次帮居民干点事,他们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都挺高兴的,但是也说不出什么原因,就是觉得挺开心的。”王红岩说,这一次捐赠不仅仅给别人带去了生的希望,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洗礼,一次新生。“这一次在医院的时候,我了解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自己一个小小的善意给别人带去的可能会是天大的希望和鼓励,这种获得感是任何物质都代替不了的。”

对于腼腆又不善言辞的王红岩来说,接受采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强迫”自己接受这件事情。“我希望把这个过程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让大家不会对这件事情感到恐惧,也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愿意捐献,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带去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佳木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蕾)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黑龙江省 对于我来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