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详情

新民艺评|艺术假道理 当前报道

2023-03-19 18:03:33 来源:新民晚报

今天看到六神磊磊写道:“有好多人,他们每天的爱恨情仇、喜怒忧乐,都是来自于一堆假故事。”这是网络自媒体时代的通病。大量没有依据、未经证实、营销号模式的假信息,分门别类撩拨着不同观点、不同利益、不同忧患的人们的敏感神经。营销号背后的高手像逗蟋蟀似的把受众逗得龇牙咧嘴,争闹不休。

生活在信息环境中的人们被假信息困扰,热爱艺术的人们同样被假道理困扰。非但业余爱好者会被假道理困扰,甚至专业权威更是被困在艺术假道理的象牙塔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举例子就是耍流氓。譬如,某学院派权威曾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甚至这种观点至今是横亘于中国美术考生面前的金科玉律。素描过不了关,你连当个学生都不够格。但这个“道理”明显是假道理:中国绘画艺术从西方引进素描最多也就百年历史,那么这之前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都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何况我们这种应试模式的素描,是把风格多样的西方素描单一化、模式化。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的活素描,变成了死教条。

艺术教育者切忌把自己的擅长作为金科玉律来强迫他人接受。这点我还是佩服刘海粟。他当年创办上海美专,聘用与他艺术风格和观念截然不同的教师,这才是讲道理不自私的艺术大胸怀。

再举一例,书法圈里也有一条“金科玉律”——楷书是所有书体的基本功,要写好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先要写好楷书。“没学会走就想学跑了?”这是书法大师对那些动不动就想练行草和篆隶的学子们的当头棒喝。

听上去好像有道理哦。没学会走路怎么能学奔跑呢?

但是,这“道理”却是假得不能再假的诡论,根本不顾事实和逻辑关系且偷换概念。人的生长规律确实是先学会走路才可能奔跑,那么书法的发展规律呢?难道不是先有篆书和隶书,后有楷书吗?为什么非要学篆隶者也必须以楷书为基本功呢?中国魏晋以前的书法都没有楷书基本功,都是软脚蟹了?

篆隶不论,行草书是不是就得以楷书为基本功呢?很多人认为行草书形成于楷书之后,这是误会。仅以出土竹木简书为依据,至少在汉晋,带有快速流转笔法和简略结构的草隶就流行于人们的日常书写中了。可以说中国草书的发展史至少并不晚于楷书的形成。而且草书的笔法截然不同于楷书,结构则往往“神合貌离”。所以楷书学得再好,如果没有学过草书,别说写,连字都认不了多少。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字的两种表达。

而且从艺术创作心理学角度看,写楷书和草书需要截然相反的个性和情绪。譬如吴湖帆偶尔也喜欢写草书,但是他的草书就远不如他的瘦金体楷书。楷书写久了,可能会抑制写草书的状态。这就像芭蕾舞者跳街舞,味道不对。

不过,讲道理就不能一意孤行,话也要说回来,魏晋以前的篆隶书法作者虽然不可能写过楷书,却也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篆隶书法学习者不应该学习楷书。因为作为一个专业书法研究者、创作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各个阶段和各种风格的书法,是应该的。再则,在手工写字时代的楷书阶段,人家要你学好楷书更是没错,是为你好,否则你就算满腹文韬武略,没一手好楷书,功名也考不了。

只不过,在今天,书法更多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和艺术再创造的意义,我们不能把学好楷书作为学习其他书体的先决条件。把楷书作为行书的基本功我不反对。这两者性质最为接近,都在一个框架内。还有,楷书不能死临碑帖,如同素描不能死描石膏像。楷书以唐为本,而今人所学之唐楷,基本都是石碑上拓印下来的法帖。碑刻与墨迹有很大差异,要区分该学什么不学什么。非要拿毛笔模仿碑刻的效果,难免效颦之谬。

如果说辨别信息真伪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需要培养的素质,那么辨别艺术道理到底有没有道理,或许也是热爱艺术的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无论什么时代。

艺术的道理千千万,艺术的假道理也万万千。辨别规律有一条:真道理激发思想,促进艺术发展和繁荣;假道理束缚思想,螺蛳壳里做道场。(林明杰)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